普洱茶后期的轉化,離不開濕度和溫度的參與。出于商業(yè)目的及消費區(qū)域影響,目前大部分能流傳下來的普洱老茶,多在廣東及香港地區(qū)存放。此前存放于昆明、并流傳至今的老茶寥寥無幾,但也有例外。
在位于昆明東郊的跑馬山的昆明茶廠廠區(qū)里,有一批標準防潮倉庫,離地1。5米,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。
1974年,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云南茶葉分公司(以下簡稱“省茶司”,系中茶云南前身)率先在昆明跑馬山破土動工,修建了六幢總計6000平方米的標準防潮倉庫。
1973年,也就是“省茶司”在跑馬山破土動工、修建標準防潮倉庫的前一年,“省茶司”獲得自營進出口權,并應香港客戶要求,組織茶葉專家譚自立、吳啟英、王星銀恢復研制七子餅茶。
對此次恢復研制七子餅茶,“省茶司”高度重視,專門下發(fā)文件,強調要按照1958年生產的僑銷圓茶基礎上,重新調整配方,指令當時的下關茶廠、勐海茶廠進行生產,并統(tǒng)一指定了嘜號,由此產生了一批經久不衰的嘜號,比如7542。
1989年,云南茶葉界發(fā)生價格大戰(zhàn),茶葉產品滯銷,當時的“省茶司”跑馬山標準防潮倉庫里,積壓了一批茶葉產品。其中的一批7542,輾轉賣到了香港。這就是后來揚名四海的“八八青”。
“八八青”受到市場的火熱追捧,這在普洱茶界是公認的。在同一時期,各大茶廠也生產了不同的產品,但為何只有它會這么“火”?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,就是這批茶當時存儲的環(huán)境。
位于北緯25°附近、低緯度高原的昆明,屬于典型的低緯度亞熱帶—高原山地季風氣候,溫度、濕度相宜,天氣干燥,先天具備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倉儲環(huán)境——“昆明干倉”。
當然,并不是所有在昆明的倉庫都稱之為“昆明干倉”。干倉環(huán)境的形成,需要海拔、濕度、時間、菌種群培育、人工干預等諸多因素,尤其是菌種群培育和人工干預。
作為熟茶發(fā)酵工藝創(chuàng)始者,經過幾代中茶普洱人的技術提升和改良后,中茶普洱對菌種群培育和人工干預兩項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。
隨著時間的流逝,當年的這批7542,表現出了與存放于香港濕倉完全不同的風味。經過海拔1900米的昆明標準防潮倉,在溫、熱、光、氣、濕五因子調控的環(huán)境中自然倉儲,自然陳化后,湯色更為透徹,口感獨具風味。
由此,人們意識到,原來,通過高海拔的“昆明干倉”存放的普洱茶,也能陳化出如此優(yōu)異的品質,雖然干倉環(huán)境下的倉儲,犧牲了普洱茶后期轉化的速度,卻產生了獨具風味的口感。“昆明干倉”“干倉普洱”等概念也由此提起。
如今,40多年前修建的標準防潮倉庫,依然矗立在跑馬山,作為中茶普洱的原料及成品倉庫,依舊發(fā)揮著自己的作用。